穿高跟鞋 為什麼會腳痛的原因
高跟鞋讓足底壓力前移,是造成腳痛的關鍵。

一、我們都以為「穿久就會習慣」,但身體只是被迫適應

很多人以為「高跟鞋穿久就不會痛」,其實多半是 神經與肌肉在忍受暫時的麻木。當足底長期承受不均壓力, 疼痛感可能短暫下降,但 拇趾外翻風險、前腳掌脂肪墊變薄、足弓張力失衡、小腿過度緊繃 等問題會逐步累積,走路與站立效率也會下降。

高跟鞋對足弓與前腳掌的受力示意,壓力由後跟前移至前掌
鞋跟高度上升,重心與受力軌跡前移。

二、壓力的移動:從 65:35 變成 40:60,甚至 20:80

在自然行走(平底或低跟鞋 ≤ 2cm)下,足底壓力大致為:

  • 後腳跟約 60~70%
  • 前腳掌約 30~40%

當鞋跟墊高至 5 公分以上,壓力會明顯前移:

  • 約 40% 在後跟、60% 在前掌;若鞋跟超過 7 公分,70~80% 的壓力會集中在前腳掌。
鞋款情境後腳跟承壓前腳掌承壓可能的不適
平底/低跟(≤2cm)60~70%30~40%相對平均,較能長時間步行
中高跟(約 5cm)約 40%約 60%前掌壓力上升、腳趾受擠、足弓緊繃
高跟(≥7cm)20~30%70~80%前掌疼痛、脂肪墊負荷、推進期疲勞
不同鞋跟高度下的足底壓力分佈(示意)

簡單說,每一步都像把更多重量壓在跖骨頭(前腳掌骨)上, 時間拉長就容易出現刺痛、灼熱感或步態補償,形成惡性循環。


三、足弓失衡,讓腳痛變成連鎖反應

足弓是身體的天然避震與穩定樑。當穿上高跟鞋,足弓被迫抬升, 小肌群長期緊繃,吸震效率下降,每一步的衝擊被放大。久而久之, 不適會從足底延伸到小腿、膝蓋,甚至下背部。


四、為了保持平衡,身體姿勢整個被拉歪

高跟鞋改變身體傾角;為避免向前傾倒,我們會以 骨盆前傾、腰椎過度前凸、小腿與膝關節微鎖作補償。 這些代償動作使能量消耗變高,進一步誘發:

  • 下背痠痛與久坐後腰緊
  • 小腿緊繃、循環不佳與浮腫感
  • 長時間步行易疲勞、步態不穩

五、軟墊≠支撐,舒適不是唯一解

矽膠或軟墊能帶來暫時柔軟感,但不一定能讓足弓回到較自然的受力軸線。 關鍵在於建立穩定支撐點、分散前掌壓力,讓推進期更省力,走得穩又久。


行動建議:讓「時尚」與「舒適步伐」共存

  • 日常放鬆:脫鞋後以小球滾動腳底 3 分鐘,放鬆足弓與跖筋膜。
  • 節奏調整:高跟與低跟交替,走路逾 60–90 分鐘就安排短暫坐休或伸展。
  • 檢測了解:若已出現明顯不適,考慮做一次足壓檢測,幫助自己調整。

 


常見問題 FAQ:穿高跟鞋為什麼會腳痛?

Q1:正常走路時,後跟與前掌的壓力比例是多少?

A:大約為後跟 60~70%前掌 30~40%,會隨步態階段動態變化。

Q2:鞋跟多高會讓前掌壓力明顯增加?

A:約 5 公分起就明顯前移(約 40/60),7 公分以上常見 20/80~30/70 的前掌過載。

Q3:只用前掌軟墊可以解決嗎?

A:多數軟墊僅帶來暫時舒適,關鍵仍在讓足弓回到較自然的受力與穩定支撐,並分散前掌負荷。

 

👉 延伸探索